前言 前文 <一行机器指令感受下内存操作到底有多慢> 中,我们体验到了 CPU 流水线阻塞带来的数量级性能差异。当时只是根据机器码,分析推断出来的,这次我们做一些更小的实验来分析验证。
动手之前,我们先了解一些背景。在 <CPU 提供了什么> 一文中介绍过,CPU 对外提供了运行机器指令的能力。那 CPU 又是如何执行机器指令的呢?
CPU 是如何执行机器指令的 一条机器指令,在 CPU 内部也分为好多个细分步骤,逻辑上来说可以划分为这么五个阶段:
获取指令
解析指令
执行执行
访问内存
结果写回
流水线作业 例如连续的 ABCD 四条指令,CPU 并不是先完整的执行完 A,才会开始执行 B;而是 A 取指令完成,则开始解析指令 A,同时继续取指令 B,依次类推,形成了流水线作业。
理想情况下,充分利用 CPU 硬件资源,也就是让流水线上的每个器件,一直保持工作。然而实际上,因为各种原因,CPU 没法完整的跑满流水线。
比如:
跳转指令,可能跳转执行另外的指令,并不是固定的顺序执行。 例如这样的跳转指令,可能接下来就需要跳转到 400553
的指令。
对于这种分支指令,CPU 有分支预测技术,基于之前的结果预测本次分支的走向,尽量减少流水线阻塞。 2. 数据依赖,后面的指令,依赖前面的指令。 例如下面的两条指令,第二条指令的操作数 r8
依赖于第一条指令的结果。
1 2 mov r8,QWORD PTR [rdi] add r8,0x1
这种时候,CPU 会利用操作数前推技术,尽量减少阻塞等待。
多发射 现代复杂的 CPU 硬件,其实也不只有一条 CPU 流水线。简单从逻辑上来理解,可以假设是有多条流水线,可以同时执行指令,但是也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整个流水线上的所有硬件。
多发射可以理解为 CPU 硬件层面的并发,如果两条指令没有前后的顺序依赖,那么是完全可以并发执行的。CPU 只需要保证执行的最终结果是符合期望的就可以,其实很多的性能优化,都是这一个原则,通过优化执行过程,但是保持最终结果一致。
实践体验 理论需要结合实践,有实际的体验,才能更清晰的理解原理。
这次我们用 C 内联汇编来构建了几个用例来体会这其中的差异。
基准用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#include <stdio.h> void test(long *a, long *b, long *c, long *d) { __asm__ ( "mov r8, 0x0;" "mov r9, 0x0;" "mov r10, 0x0;" "mov r11, 0x0;" ); for (long i = 0; i <= 0xffffffff; i++) { } __asm__ ( "mov [rdi], r8;" "mov [rsi], r9;" "mov [rdx], r10;" "mov [rcx], r11;" ); } int main(void) { long a = 0; long b = 0; long c = 0; long d = 0; test(&a, &b, &c, &d); printf("a = %ldn", a); printf("b = %ldn", b); printf("c = %ldn", c); printf("d = %ldn", d); return 0; }
我们用如下命令才执行,只需要 1.38
秒。 注意,需要使用 -O1
编译,因为 -O0
下,基准代码本身的开销也会很大。
1 2 3 4 5 6 7 8 9 10 $ gcc -masm=intel -std=c99 -o asm -O1 -g3 asm.c $ time ./asm a = 0 b = 0 c = 0 d = 0 real 0m1.380s user 0m1.379s sys 0m0.001s
以上的代码,我们主要是构建了一个空的 for
循环,可以看下汇编代码来确认下。 一下是 test
函数对应的汇编,确认空的 for
循环代码没有被编译器优化掉。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000000000040052d <test>: 40052d: 49 c7 c0 00 00 00 00 mov r8,0x0 400534: 49 c7 c1 00 00 00 00 mov r9,0x0 40053b: 49 c7 c2 00 00 00 00 mov r10,0x0 400542: 49 c7 c3 00 00 00 00 mov r11,0x0 400549: 48 b8 00 00 00 00 01 movabs rax,0x100000000 400550: 00 00 00 400553: 48 83 e8 01 sub rax,0x1 // 在 -O1 的优化下,变成了 -1 操作 400557: 75 fa jne 400553 <test+0x26> 400559: 4c 89 07 mov QWORD PTR [rdi],r8 40055c: 4c 89 0e mov QWORD PTR [rsi],r9 40055f: 4c 89 12 mov QWORD PTR [rdx],r10 400562: 4c 89 19 mov QWORD PTR [rcx],r11 400565: c3 ret
加入两条简单指令 这次我们在 for
循环中,加入了 “加一” 和 “写内存” 的两条指令。
1 2 3 4 5 6 for (long i = 0; i <= 0xffffffff; i++) { __asm__ ( "add r8, 0x1;" "mov [rdi], r8;" ); }
本次执行时间,跟基础测试基本无差别。 说明新加入的两条指令,和基准测试用的空 for
循环,被“并发” 执行了,所以并没有增加执行时间。
1 2 3 4 5 6 7 8 9 10 $ gcc -masm=intel -std=c99 -o asm -O1 -g3 asm.c $ time ./asm a = 4294967296 b = 0 c = 0 d = 0 real 0m1.381s user 0m1.381s sys 0m0.000s
再加入内存读 这个例子,也就是上一篇中优化 LuaJIT 时碰到的情况。 新加入的内存读,跟原有的内存写,构成了数据依赖。
1 2 3 4 5 6 7 for (long i = 0; i <= 0xffffffff; i++) { __asm__ ( "mov r8, [rdi];" "add r8, 0x1;" "mov [rdi], r8;" ); }
再来看执行时间,这次明显慢了非常多,是的,流水线阻塞的效果就是这么感人😅
1 2 3 4 5 6 7 8 9 10 $ gcc -masm=intel -std=c99 -o asm -O1 -g3 asm.c $ time ./asm a = 4294967296 b = 0 c = 0 d = 0 real 0m8.723s user 0m8.720s sys 0m0.003s
更多的类似指令 这次我们加入另外三组类似的指令,每一组都构成一样的数据依赖。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for (long i = 0; i <= 0xffffffff; i++) { __asm__ ( "mov r8, [rdi];" "add r8, 0x1;" "mov [rdi], r8;" "mov r9, [rsi];" "add r9, 0x1;" "mov [rsi], r9;" "mov r10, [rdx];" "add r10, 0x1;" "mov [rdx], r10;" "mov r11, [rcx];" "add r11, 0x1;" "mov [rcx], r11;" ); }
我们再看执行时间,跟上一组几乎无差别。因为 CPU 的乱序执行,并不会只是在那里傻等。 反过来说,其实流水线阻塞也不是那么可怕,有指令阻塞的时候,CPU 还是可以干点别的。
1 2 3 4 5 6 7 8 9 10 $ gcc -masm=intel -std=c99 -o asm -O1 -g3 asm.c $ time ./asm a = 4294967296 b = 4294967296 c = 4294967296 d = 4294967296 real 0m8.675s user 0m8.674s sys 0m0.001s
总结 现代 CPU 几十亿个的晶体管,不是用来摆看的,内部其实有非常复杂的电路。 很多软件层面常见的优化技术,在 CPU 硬件里也是有大量使用的。
流水线,多发射,这两个在我个人看来,是属于很重要的概念,对于软件工程师来说,也是需要能深入理解的。不仅仅是理解这个机器指令,在 CPU 上是如何执行,也是典型的系统构建思路。 最近有学习一些分布式事务的知识,其实原理上跟 CPU 硬件系统也是非常的类似。
多动手实践,还是很有好处的。
其他知识点:
CPU 的 L1 cache,指令和数据是分开缓存的,这样不容易缓存失败。
参考资料: https://techdecoded.intel.io/resources/understanding-the-instruction-pipelin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