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%

我与开源的缘分

接触开源

我从接触计算机开始,就接触到了开源。

大一在宏福校区,那会算是北京正经的郊区,周边确实没啥好玩的,大家都热衷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。我也不例外,不过我参加的活动中,开源相关的活动更多一些,校内校外的都热衷于参加。

当时参加的活动中,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三个人。

邓楠,应该是比我大两届的师兄,很牛的技术极客。当时在校就可以接一些知名互联网公司项目,能够赚外快,很是羡慕。他也很喜欢开讲座,搞分享。我记得当时他有一个讲座,分享的大致是信任链这么个主题,多年后的我回想起来,那应该就是区块链的分享。

王开源,他来学校搞了一次分享,印象中 500 人的会议室都挤满了。讲起当时比尔盖茨来中国演讲的时候,他跑上去砸场子,也让我见识了还有这样为开源疯狂的人。

Richard Stallman,长胡子美国大叔,自由软件的发起人,随身背着个小笔记本,挂在肚子前面敲代码,据说 CPU 是龙芯的。参加过两次他的分享会,还买过一本他的书,有他的亲笔签名(happy hacking)。当时问过他一个问题,“opensource” 和 “free software” 会共存么?他的回答也很直白,只有 “free software” 才有未来,这大叔对自由的追求真的是非常极致 …

除此之外,还记得北师大的一个女老师,貌似是 ”庄“ 老师,还有一个在中国上班的”挪威“程序员…

不过,当时参加的分享活动,讨论的比较多的是意识形态上的东西,很少有具体的适合我参加的开源项目(主要也是当时自己太弱)。

Open Source VS Free Software

首先 Open Source 与 Free Software 肯定还是有区别的。虽然现在提 Free Software 的人明显不多了,但是从根上来说,还是有些区别的。

以我浅显的理解,Free Software 的初衷是技术极客对于自由的极致追求。
设想一下,如果自己使用的商业软件有不爽的地方,然而受制于商业软件的版权限制,又不可以自己破解修改,对于技术大神来说,我想应该是吃了苍蝇的感觉,而且可能是每天都需要吃,确实很让人沮丧。

Free software 具体点来说,是指 GPL 严格的许可证协议。这种协议是带病毒传播性质的,如果对使用这种协议的软件做了修改,那么修改本身也必须继承相同的协议,也必须开源。
这一点,很大程度上限制了 GPL 软件的商业化运作。实际上,使用 GPL 协议的软件,商业化成功的模式,估计也只有红帽这一个典型。

Open Source 相对来说就宽松多了,除了 GPL 这种严格的许可证协议之外,还有很多宽松很多的许可证协议。大部分的协议,允许你自己的修改,并不开源,这样就非常适合,使用开源软件搞一个定制版的商业软件,在商业上的想象空间就大很多了。

对开源的理解

不管是 Free Software 也好,Open Source 也罢,我觉得其内核还是非常吸引人的。印象中,当年在讨论开源意识形态流的时候,可是跟切格瓦拉,共产主义,天下大同,这种高大上的词汇一起讨论的。

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,分享精神,我觉得是开源精神的内核。

这也是为什么开源可以「共产主义」拉上关系的基础,参与开源项目的人,得是有助人为乐的精神,不能只想着自己的营营小利。

开源是一种开放的协作方式,参与者们通常是自愿加入,秉着分享互助的精神,一起参与项目的建设。这个协作方式,可以对抗内卷,很好的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。

开源商业化

那么搞开源的都是活雷锋么?肯定也不是,参与开源项目也是有很多现实收益的,自我价值的实现,商业利益的实现,都可以通过开源项目来达成。简单点来说,开源也是一个名利场,追名逐利才更是人性使然。

说到开源商业化,肯定有人吐槽这种粘上了铜臭味的开源,吐槽开源不够纯粹了,背地里还是图着自己的商业利益。

依我之见,开源商业化肯定是好事,有资本/商业利益的驱动,可以更快的促进整个开源的发展。对于大多数的开源项目,没有商业公司在支持,估计大概率只能靠零星的赞助维持,对于项目的维护者而言,估计也大部分只有“名”上的收益,没有一点用爱发电的精神,其实比较难长期的维持。

至于商业公司的谋利属性,我们理解就行。就市场需求而言,如果有公司使用了一个开源项目,这个公司其实是有足够的动力,付费来购买商业公司的支持,毕竟对于非本公司主营业务的,成熟的商业逻辑肯定是花钱搞定,只要价钱合理。

纵观现在的开源项目,似乎也只有比较底层的基础设施,比如 Linux 操作系统这种的,才会走到捐款 + 基金会这种形式。这种基金会充当了中间角色,不受某一家公司的控制,也没有了盈利属性,就是大家共同协作一个载体。

追逐商业利益,与开源的内在精神,其实并不冲突,是可以共存促进的。一定要那么”纯粹“的开源么?我觉得大可不必。